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题:扩内需有何新举措?如何实施好“人工智能+”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解读当前经济热点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魏弘毅
如何做强内需引擎?实施好“人工智能+”行动,要抓好哪些重点工作?围绕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进行分析和解读。
进一步做强内循环、优化外循环、搞好双循环
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服务市场销售总体稳定;前7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说,我国消费扩大、投资结构优化的总体态势没有变。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加剧、投资收益下降等风险挑战。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做强内循环、优化外循环、搞好双循环。
一是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激发市场活力。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快首发经济、数字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出台和实施。
二是大力挖掘潜在增长点,拓展投资增量。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发展所需、地方所能、群众所盼的重点项目。抓紧研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举措,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三是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研究制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动方案。持续推进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加快推进价格法修订,出台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
抓好三方面工作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日前对外发布,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既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表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具体抓好3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配套政策。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围绕安全治理、国际合作等“软环境”方面制定政策指引。分层、分行业加快标准制订。
二是抓好重大项目。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在关键行业方向建设应用中试基地,面向重大战略场景开展联合攻关,创新人工智能终端消费补贴方式。
三是抓好示范引领。一方面,引导模型企业、研究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交叉团队,深挖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解决关键问题的高价值场景,推出一批应用典型案例。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事业单位在供需对接、要素整合、考核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模式。
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大力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仍面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支持政策不够精准等问题,与人民群众‘幼有所托’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制定了《关于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通知》,将引导各地以城市全域为范围、以5年为周期,全面梳理适龄婴幼儿数量和分布情况,科学研判托育服务需求结构和资源布局,系统规划建设项目和政策清单,在“十五五”时期有效弥补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供需缺口和结构性短板。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各地方申报情况,组织各地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抓紧推进落实。用足用好各类资金渠道,对实施方案质量好、地方配套支持举措有力、托育服务资源规划合理的地区予以优先支持。
推动招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招标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针对交易壁垒难以破除、违法乱象隐性变异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抓好《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落实,加快推进招投标制度机制改革。
“一年多来,招投标改革稳步推进,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更加积极。”李超说,今年1至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推进招标投标法修订,完善招标人主体责任落实、招标代理机构管理等制度机制,推广全国统一的远程异地评标和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有序拓展招投标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强化监管机制创新,加大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推动招投标市场继续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