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29日电 题:潮起渤海湾 津迎上合帆——天津在开放交融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魏玉坤、黄江林
因河而生、向海而兴。
晨光熹微,海河之上津门地标“天津之眼”不远处,西北角的地道美食早已出炉,蒸腾的热气中,车流渐增,人流更密,将这座城市新的一天唤醒。
渤海湾畔天津港主航道上,往来全球的巨轮忙而不乱,港口承载起串联世界的使命。相隔万里的大陆因它相连,不同文明的脉络因它交织。
一边承载着“畿辅门户”的厚重历史,一边以开发开放前沿的姿态,将渤海湾的浪潮化作联通世界的纽带。作为即将启幕的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地,天津正以更加开放进取的精神,在与包括上合组织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产业共链、创新共研、文化共情中,书写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津”彩篇章。
和合共荣,以开放包容胸襟拥抱世界
24岁的塔吉克斯坦学生达夫拉托夫·阿卜杜尔曼农正通过鲁班工坊项目在天津求学。“我们在课堂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锤炼技能。这段跨越千里的旅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作为发源于天津的中国职业教育“国家名片”,鲁班工坊如同撒下的点点星辉,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落地生根,为加强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说,独特的区位优势孕育了天津的城市个性,也塑造了当地人开阔的眼界、开放包容的胸襟与豪爽乐观的品格。这正是天津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对外共享新机遇的底气所在。
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作为“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的天津港,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愈发紧密的联系。
“天津港不仅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更是世界通往中国的大门。”吉尔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迎着来自渤海湾的清爽海风感叹。
以港口为媒,天涯不再遥远。
早在去年初,随着大型集装箱班轮“巴赫”号载着南美洲车厘子驶来,天津港首条直通南美“车厘子快线”开通。如今,秘鲁的蓝莓、比利时的西洋梨、智利的油桃、马来西亚的菠萝蜜……来自全球的水果从天津港登陆国内,抢“鲜”端上百姓餐桌。
今年前7个月,天津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总额超533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超417亿元,同比增长9.9%。
包容的天津吸引外资纷至沓来。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来自美国的奥的斯自1984年与当时的天津市电梯厂成立合资公司起,一扎根便是40余年。
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鹏瑞利综合医院,今年2月正式开诊,目前正对标三甲医院标准,发展优质学科,为天津服务业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
开放的天津将发展经验输出海外。
从渤海之滨到红海之畔,中国和埃及跨越山海携手结亲。以天津经开区的“泰达模式”为蓝本,一座集产能合作、产城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崛起在红海之畔。
站在迪拜蓝天酒店高层远望,迪拜美景尽收眼底。这座与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相距不远的建筑,之所以能耸立云端,离不开来自天津的建设方——中铁十八局的付出。
时至今日,天津与全球54个国家的103座城市缔结友好,其中与上合组织国家就缔结了20对友城,覆盖11个国家;在津求学的上合组织国家留学生规模已达1400余人。
“天津在投资、生态治理等领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借鉴。”谈及友城间的合作关系,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长艾别克·朱努沙利耶夫称赞道。
创新驱动,用科技激发增长动力
位于天开高教科创园的津一(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将生意做到了哈萨克斯坦。“我们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一家水资源设计院合作,为当地农业灌溉等项目提供水泵技术及产品支持。”公司董事长陈文义说。
创新为帆、合作为桨。天津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发展升级。
科技创新加快新动能培育——
天开高教科创园原本是一片邻近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闲置烂尾楼,随着资源盘活、创业者们的到来而变得生机勃勃。在其核心先导区,平均每5天就有一项科研成果诞生。
数据显示,天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今年1到5月,天津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1%、17.4%和20.1%。
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穆罕默德·博兹库尔特说:“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工业场景中落地,令人震撼。”
“数智”引领传统产业转型——
“一手抓新动能加速培育,一手抓旧动能改造提升。”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说,天津“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构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成色更足。
乘“数”而上的天津,正为上合组织国家贡献产业转型方案。
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一座现代化化工园区内,工程师通过屏幕便可实时观测到设备运行数据。这是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南方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1:1工厂建模。
哈萨克斯坦克孜鲁尔达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负责人古尔娜济娅·阿尔马汉诺娃说:“我们期待中国把经验与方案分享给上合组织大家庭,让更多国家共享这场变革的红利。”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2025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已在上合组织国家深深扎根。拥有243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的天津,绿色发展底色深厚。
作为天津首个“全绿电”石化工厂,天津南港乙烯与天津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之间有着约20公里长的管线,该管线将LNG的冷能与乙烯装置的富余热量互换,仅此一项每年便可节电超1亿千瓦时。
“聚焦绿色科技创新,通过消纳绿电、低温热利用等措施,公司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王百森说。
2024年,天津累计建成充电桩28.69万台,车桩比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全市主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碳市场连续9年履约率100%……以创新为驱动,天津的绿色发展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汇智聚力,写好城市治理现代化文章
入夜,海河化身一条流动的光影长卷。两岸高楼的巨幕上,沙漠驼铃、中欧班列等饱含上合元素的“灯光秀”依次上演,串联起历史底蕴与未来愿景。
随着与上合结缘,天津早早着手开展市容整治。海河沿线整修焕新颜、沿街建筑立面维护添新韵、城市绿化景观升级增彩、夜景灯光提质生辉。
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天津抓住筹备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契机,下大力气写好“城市治理现代化”大文章。大城细管、智管、众管“三管”齐下,塑造城市“颜值”,提升城市“气质”。
细管入微,“绣”出大城气质——
运河水声悠悠入耳,跤场热闹气息扑面而来。在有千年历史积淀的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畔,一座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在今年热闹开园。
在天津,类似的口袋公园有300余个。将藏在城市角落中的“细碎空间”进行贴近民生的“微更新”,正是天津大城细管理念的生动注脚。
整治维修58条城市道路及53座桥梁,450处各类飞线随路入地,安装近1.5万套新型防沉降井盖……“通过细致入微的提升改造,天津市容面貌更加整洁有序、城市空间更加清朗规范,更具烟火气、文化味与国际范。”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胡学春说。
智管“多谋”,提升大城效能——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城市智能巡检设备实时将城市运行数据上传云端。这里的“城市大脑”已接入17个部门、40套业务系统,围绕“惠民、善政、兴业”等应用,持续释放红利。
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市议员帕尔维娜·涅马托娃说,杜尚别市积极借鉴包括天津在内的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
众管“聚力”,共护大城温度——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青年志愿者上岗仪式上,来自天津10所高校的998名青年志愿者庄严宣誓。“我们要贡献青春力量,擦亮天津这座‘会客厅’的金字招牌。”青年志愿者叶嘉麟信心十足。
动员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支持峰会,主动服务峰会,是天津近年来深入推进大城众管的最新举措。
一幢幢老建筑脱胎换骨、一片片老园区盘活焕新,在天津城市更新的背后,随处可见企业、公众参与的影子。
天津创业孵化平台鑫恩华集团将盘活存量与企业发展相融合,陆续盘活利用7栋写字楼、8栋老旧办公楼宇、7座老旧工业园;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柳林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中,1700多户居民的意见被吸纳征集,让改造更新“改”在居民心坎儿上……
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天津市筹备办执行副主任、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于鹏洲说,天津将用足用好上合组织峰会的“聚光灯”效益,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跨境旅游等合作,提升天津的国际知名度,借助河海,立于潮头,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