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贵阳8月30日讯(记者宋雅静)2025数博会期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孟天广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强调,破解当前数据领域的虚假信息泛滥、部门数据壁垒、要素流通不畅等难题,不能依赖单一手段,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双驱动。作为深耕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研究的专家,他结合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数据治理的具体路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孟天广。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分类治理虚假信息:技术精准发力,制度筑牢底线
针对社交媒体虚假信息裂变式传播问题,孟天广提出按“生成主体”分类施策。对于人为生产的虚假信息,技术上可通过算法识别内容特征、分析传播规律,并开发智能提醒体嵌入平台,帮助用户辨别;制度上需明确平台审核责任,建立溯源机制。
而对于生成式AI产出的虚假内容,其易影响社会认知的特性,决定了治理核心是“价值对齐”。“目前已有价值对齐技术架构和标准规则的探索,但更需制度明确 AI 内容生产的伦理底线。”孟天广表示,通过技术约束与制度规范结合,可从源头降低风险。
打破数据壁垒:三维度激活政府治理效能
围绕大数据助力政府治理升级,孟天广指出,跨部门数据融合难的关键在于技术支撑不足与制度协同缺位。他提出三方面解决方案:
一是建强技术底座,整合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不调整机构边界即可实现“无缝隙政府”协同;二是坚持场景驱动,以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等具体业务为导向,倒逼数据流动与部门协作;三是构建生态伙伴关系,政府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弥补算法、AI 技术短板。
他以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为例:“12345热线数据是市民提供的‘治理素材’,通过数据挖掘能精准识别民生诉求,这正是‘技术 + 制度’结合的实践成果。”
数据要素流通:分类施策落实“三权分置”
在数据产权与交易机制建设上,孟天广认为需按数据类型差异化推进。公共数据可通过“授权运营”流通,技术上用区块链实现权限管理,制度上严格区分含个人信息数据与政务数据,严守隐私保护边界;经济数据则依托数据服务、产品共创等市场化模式交易,技术上保障交易安全,制度上落实“三权分置”原则,明确权责边界。
此外,孟天广透露,本次数博会他重点关注数字人才培养与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人才是双轮驱动的核心动力,优质数据集是AI发展的‘原材料’,都需要制度层面加大扶持。”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