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获利数百万?车企黑公关的违法成本还不够高
中国经济网| 2025年10月17日 07:47

近日,央视曝光汽车行业黑公关乱象。从早期论坛灌水到如今使用AI技术造假,黑公关手段不断升级。部分汽车博主通过虚假测评牟利,有的机构甚至靠“捧一踩一”单次获利数百万元。许多车主发现,一些平台上针对特定汽车品牌的“黑帖”内容雷同,攻击目标高度一致,明显是有组织的抹黑行为。

一段时间以来,汽车行业的不良竞争风气愈演愈烈。一些企业不专注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而是通过抹黑竞争对手来抢占市场。这种行为不仅污染网络空间,扰乱市场秩序,更触犯法律红线。尽管此类行为屡被曝光,却始终禁而不绝。究其根源,在于违法收益畸高而维权成本巨大。

一方面,黑公关已经形成一条严密的网络黑产传播链条。由于与商业竞争相关的信息传导,往往能撬动可观的企业经济价值,相关利益方愈发频繁地将信息传播作为不正当商业竞争“武器”。另一方面,维权过程本身非常复杂:企业获取被侵权证据,往往需组织大量人员,长时间进行网络监测、数据固定与线索溯源,投入极高的管理精力与人力成本。同时,从立案、审理到执行,动辄耗费两三年,期间黑帖可能仍在传播,对企业信誉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维权难助长了黑公关的气焰,使行业竞争风气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黑公关的技术手段还在不断升级。一些黑公关团队通过AI批量生成谣言、操控大量账号实施“集体攻击”,甚至伪造车主采访、事故视频等,不仅提高了黑公关行为的隐蔽性,也大大增加了监管和取证难度。

整治汽车行业黑公关乱象,必须多管齐下。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建立“黑产业链”线索共享与联合诉讼机制等;车企也需要加强自律,构建良性竞争生态。

今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这些举措释放了积极的治理信号。

只有摒弃抹黑拉踩的竞争思维,营造清朗的市场环境,才能给所有企业撑起一片健康竞争、持续发展的天空。

(晋仕博)


(责任编辑:马常艳)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