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30日,全国秋粮收获过九成。分区域看,东北、西北进入扫尾阶段,黄淮海、西南过九成,长江中下游八成半,华南过五成。
全国冬小麦播种西北接近尾声,黄淮海过两成,长江中下游和西南一成半左右,冬油菜播种七成半。
东北秋粮收获接近尾声
有望再获丰收
东北地区秋粮面积和产量占全国近四成。眼下,东北秋粮收获接近尾声,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28亿亩,居全国第一。主要粮食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成为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在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高产示范地块,水稻亩产达到1833.8斤。在黑龙江重要的大豆产区五大连池市,国产大豆新品种“东生89”凭借矮秆耐密、早熟宜机收的优良特性,实现高产突破,亩产达到386.35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献龙:这个品种它是矮秆、尖叶型的,不是阔叶型,这样对于高密度种植、实现机收,它是非常理想的株型。
今年,黑龙江充分利用优机优补政策和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政策,加快高端智能农机应用普及,实现了收获效率和质量同步提升。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收获看,黑龙江水稻、大豆、玉米单产有望创历史新高。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 吕涛:今年,黑龙江粮食作物整体长势好于去年。
今年,辽宁多地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体系。通过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筑牢基础,以工厂化集中育秧保障苗情质量,搭配全程机械化作业提升生产效率,全方位覆盖水稻生产各环节,显著提高产量,高产地块平均亩产达770公斤。
今年,吉林省秋粮种植面积超9300万亩,目前收获已近尾声。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的榆树市,采取了秸秆全量还田加深翻的作业模式,同时配合大垄双行播种,亩产平均增产150斤。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 秦国宝: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5000万亩以上,推广高产优质品种3574万亩,新增23%。从实际测产看,今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黄淮海区域
“稻麦衔接”抢农时
黄淮海区域是我国重要冬小麦主产区。前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河南水稻收割推迟,然而冬小麦播种在即,如何抢回农时呢?
在河南新乡原阳县的稻田里,记者看到植保无人机正低空飞行在稻田里,均匀撒下冬小麦的种子。
原阳县种植户 张记明:今年稻子因为天气的原因收不了,麦子也种不了,心里着急。今年是机械化,撒得非常好且快,半个小时就撒完了。
原阳县沿黄地带常年实施“稻麦轮作”,受前期持续阴雨影响,原阳县的水稻积温不足,收获期较往年推迟近20天,压缩了冬小麦的播种窗口。面对这一难题,当地今年大力推广“无人机小麦撒播”技术。在水稻收割前10天到15天进行小麦撒播,水稻收割后进行补肥促苗、化学除草。
在滑县枣村乡的一片农田里,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正来回作业,播行笔直、下种均匀。记者注意到,这台播种机可以精准播种,同步施肥。在这个家庭农场,两台大型拖拉机开足马力,深耕深旋,另外一台播种之后,覆土、镇压一气呵成。一天时间,100多亩地的播种任务便顺利完成。
滑县增贤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 冯增贤:100多亩地一天就完成了,还得犁得深、整得平、播得精准,效果好,省工省时又省力。
目前,滑县180多万亩冬小麦播种工作正有序推进。为确保“种足、种好、种优”,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根据土壤墒情科学调整播种深度和密度,并大力推广适期晚播品种等关键技术,全力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接力”赛跑田间
12小时现场直击
今年陕西遭遇了罕见的秋雨连阴天气,秋收秋播秋种面临巨大挑战。从履带收割机地头抢收,到烘干塔24小时运转,再到农资车雨夜配送,记者跟随陕西供销秋收服务队,记录了12小时“接力”赛跑田间的全过程。
趁着天气转晴,农机手孟海峰一早就到了地里,今天派上大用场的是一台履带收割机。
富平县流曲镇由典村村民齐铜军:人工掰了一亩多地用了将近四天时间,现在这机器来了,让人放心。
一边是抢收,一边是烘干。在蒲城县甜水井供销社粮食烘干厂,烘干机24小时也转个不停。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这里是陕西省供销社蒲城的一个为农服务中心。我们更多的玉米初处理以后,就要进入粮食烘干塔进行集中的烘干作业。
玉米收割进度加快,烘干厂的运粮车也越来越多,厂长张久峰天天都蹲守一线,紧盯着收货、烘干、分拣每一道工序的完成,确保玉米的品质。
蒲城县甜水井供销社粮食烘干厂厂长 张久峰:就像全自动洗衣机一样,它生产的流程相当于把衣服放进去,一按按钮,就自动烘干,它是循环性的,湿粮进干粮出。
秋收正在进行,秋播同步推进。为了抢回时间,供销农资集团搭建了“厂家直发+仓库配送”的联动机制:对规模经营主体推行“一站式到田”服务,直接把农资送到地里;对偏远地区采取“大车到县、小车进村”模式,43台配送车辆全天候配送,确保农资“不掉链”。
陕西省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集团负责人益军超:我们储备了充足的尿素、二铵以及小麦专用的复合肥。在产品的出厂、入库以及出库方面,我们做了三重检测,严防任何一颗质量不合格的肥料进库。
临近深夜,陕西这家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当班班长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产量数据:日产尿素已突破4200吨,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流水线末端,自动包装机以每分钟20袋的速度将化肥封口,叉车司机穿梭库房,将成品码放成整齐的“化肥墙”。
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生产管理部部长 樊小明:我们建立了全链条质量追溯系统,每袋化肥都有“电子身份证”。价格方面确保不断供、不降标、不涨价;保证农民利益和秋播冬储需求。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蒋树林 陕西台 黑龙江台 河南台)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