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激活城市发展动能、提升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以“统筹力、支撑力、驱动力、服务力”四力聚合,推动信用建设从“基础建设”向“价值释放”全面跃升。在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9月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十堰以90.87的综合指数位列全国261个地级市第16位,稳居全省市州首位,创下该市2015年这项排名开展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成功跻身全国信用建设第一方阵。
强化统筹力,构建全域推进新格局。十堰市将信用工作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建立“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抓总、各部门协同联动、县市区分级落实”的工作体系,构建“1+N”政策框架,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政策闭环、责任闭环、落实闭环”的全域推进格局,推动城市信用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
夯实支撑力,筑牢数据应用硬底座。十堰市搭建起“1库(公共信用信息库)、3支撑(制度体系、技术平台、安全保障)、2平台(信用十堰网站、信用信息共享平台)、N应用(多领域场景落地)”的全域信用架构,实现信用信息“一网归集、一网共享、一网应用”。累计归集各类信用信息达2亿条,数据报送合规率、及时率、上报率均位居全省前列,以海量精准的数据资源为信用赋能各领域发展提供硬核支撑,让信用信息成为城市治理的“智慧大脑”。
激活驱动力,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以信用为核心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构建了“信用承诺+分级分类监管+联合奖惩”的监管新模式。全市发布155项容缺承诺办事项;竹山县信用承诺创新实践升级为全国行业规范,10项容缺承诺办事项在全省推广;在税务、市场监管等28个领域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失信者重点监管”。同时深化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十堰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吸引16.4万家企业完成实名认证,累计放款额达1183亿元,让金融活水持续精准滴灌市场主体。
提升服务力,打造惠企便民新生态。十堰市近三年成功培育了4个全国优秀案例、31个省级优秀案例,市发展改革委获评省级优秀组织奖,打造覆盖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的信用服务新生态。“信用+两山转化”依托水源区生态信用评价,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根治欠薪‘15333’机制”高效化解欠薪纠纷;“信用+商用车后市场ETC”创新信用赋能物流领域;“丹江口市税务局契税申报告知承诺制”以贴心服务赢得群众高度认可;与南阳市等4城市建立“信用修复跨省联动机制”,解决企业异地信用修复难题,让信用价值真正转化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罗义琳、王玮)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