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正像星火燎原般迅速铺展延伸到各行各业,一系列充满科技张力和未来想象的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成为年轻一代心驰神往的职业新选择。
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白云鄂博铁矿,电铲式挖掘机的巨型铲斗,一次可以铲起10立方米的矿石。
然而这个“巨无霸”的驾驶室里,却空无一人。操作这辆挖掘机的工人正坐在距离采矿作业区3公里外的办公楼里,进行远程操控。
2022年,白云鄂博铁矿推行智慧矿山建设,引入远程操控、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采矿作业,对传统的作业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段凯经过培训学习,成为这个矿山第一批电铲远程操控驾驶员。
如今,这座矿山已经改造完成了6台远程作业设备,像段凯这样的远程装备操作员有40名。预计到今年八月,将有15台设备可以实现智能远程操控。
远程操控电铲挖掘机所依赖的遥操作系统,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研发完成的,这家公司成立于2018年,团队里的成员大都是“90后”。通过这些智能化的操控终端,再结合前端装备的联网改造,他们可以联网控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工程机械。
目前,这个年轻的团队已经帮助50多家企业完成了上百个智能化作业场景的打造。搭乘人工智能这趟时代快车,这些年轻人在属于自己的职业舞台上,用创新与热忱,解锁着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如今,远程操控的应用场景已经推广到港口、矿山、厂区等多个领域。而在这背后,类似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这种可以在代码、算法和机械之间“对话”的新职业、新岗位,正在成为年轻人职业发展的新风尚、新机遇。
在北京,人形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王嘉祎和同事正在对一款机器人进行运动测试。
他和武嘉豪这一对“黄金搭档”,一个专注于研发机器人运动规划和控制算法,一个注重机器人复杂系统设计和本体研究。两个人协作配合,让一手打造的机器人本领越来越强。
实习生黄钰哲是北京一所高校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他主要负责协助仿生人脸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未来这款机器人将应用在医养、讲解等诸多领域,为人们提供情感陪伴支持。虽然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时间不长,黄钰哲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
在杭州,脑机接口研究员董越正在进行脑电信号的采集测试。她和团队将人的大脑作为研究对象,用电波和代码抓取、破译大脑皮层的细微动态。
董越团队里,从事脑机接口研发的工程师,大都是和董越一样的“90后”。从硬件开发到编解码,再到应用程序,环环相扣,最终才能推出面向市场的产品。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现有职业格局,还开启了一扇扇全新职业的大门,为求职者铺就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赛道。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我们在应用型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上是非常大的,因为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多,大概测算达到百万级的人才需求。
(责任编辑:朱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