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方城大地硕果盈枝,走进城区名优特产商行,方城烩面、博望黄金梨、裕丹参、薯品汇酸辣粉等系列名优特产琳琅满目,吸引众多顾客驻足选购。这些曾经“藏在深闺”的乡土味道,如今正通过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源源不断地走出河南、迈向世界,成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金色食库”。
10月29日,河南裕盛益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对新鲜采收的蔬菜进行分拣、清洗、漂烫、速冻加工,力求最大限度锁住当季蔬菜的鲜嫩口感。
“过去我们以野菜种植加工为主,如今依托本地资源延伸产业链,已建成蔬菜基地3万多亩,发展拥有面食、罐头、速冻蔬菜等4条生产线,年产量达3.5万吨,产值9600万元。”公司总经理包文祥介绍,目前公司产品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出口至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的“豫宛健民”商标被评为河南省名优品牌,今年5月,“方城荠菜”更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据了解,方城县先后出台了《方城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与《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十大产业”为核心,构建“10+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贴息贷款、设备补贴和品牌推广支持,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培育县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34家,带动近10万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作为方城美食的亮眼名片,方城烩面产业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赋能下蓬勃发展。在同乐食品有限公司的烩面加工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手法娴熟地处理面坯,一包包印有“烩面故事”的速食烩面接连下线。据介绍,其制作全程严格遵循方城县此前发布的“方城烩面”系列团体标准,从选料到分装皆有章可循。企业还创新运用冷鲜速冻技术,通过反复试验确定最佳温度、时长与汤料配比,确保烩面久存不失筋道、汤汁依旧鲜美。
“‘方城烩面’系列团体标准对于家乡烩面行业的发展帮助很大,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技术投入,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让方城烩面这张名片擦得更亮。”河南省同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同举信心满满。
目前,全国方城烩面经营商家已超2800家,年产值约1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万人,间接拉动5万余人就业。2023年12月,方城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烩面之乡”称号,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产业链夯实了,还要会“吆喝”、擅推广。方城县积极在省内外组织“土特产”专题推介,还携手知名电商平台,以名优特产品牌为引领,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借助“直播带货+产地直供”模式,让农产品不仅“出得去”,更能“卖得火”。
仅烩面一类,以“烩面故事”为代表的预包装产品年网络销量已突破100万单,线上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借助电商东风,方城烩面香飘全国3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英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真正实现“一碗烩面,香飘全球”。
“独具”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独好”的农特产品品牌。在博望镇郑海鸥黄金梨种植基地的直播间里,助农主播手持金黄透亮的梨果向网友热情推介:“博望黄金梨,酥甜多汁,糖分足!”从2015年日订单寥寥,到如今高峰时日发货量突破三万单,黄金梨已热销至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实博望黄金梨早已声名远播,今年我们除开展专题推介活动外,着力构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并邀请网红达人助力。仅在黄金梨产季,网销量就达800多吨。”博望镇宣传委员李璇道出“云端卖货”的秘诀。
从田间原料到国民餐桌,从“土特产”到“金招牌”,方城县持续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目前全县已建成100余个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中药材、林果、大棚蔬菜、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名优特产品牌矩阵不断壮大,2024年,方城县“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6个,市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22个,县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数量突破34家,方城荠菜、博望黄金梨等先后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美誉度与市场竞争力同步提升。
“我们将立足生态优势和农业基础,推动乡村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持续挖掘地域特色农产品潜力,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品牌打造等举措,加快传统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助力更多名优特产走向广阔市场。”方城县副县长樊海鹏表示。(耿融阳)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