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光影中复活的汉代彩绘陶俑,于虚拟现实里重现的孔子讲学场景,借XR技术穿越的梵高艺术世界……当千年文脉与前沿科技相遇,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正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发生。这不仅是文化表达形式的革新,更是一场由人才驱动、以创新为引擎的深层跃迁。我们正见证着,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如何在人才的笔下,被重新定义与生动书写。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在时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山东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打造“齐鲁文化大模型”,让工匠精神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青岛通过裸眼3D、建筑投影秀等技术,让百年老街变身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客流量激增十倍。这些实践深刻说明,唯有以科技为笔,才能让沉睡的文物“醒”来,让抽象的文化“活”起来,让历史的回响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而执笔之人,正是千千万万扎根于文化与科技交叉领域的创新人才。他们既深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密码,是推动文化“两创”的中坚力量。从歌尔创客用VR技术构建沉浸式艺术空间,到金东数创以数字光影唤醒齐白石的水墨丹青,再到海尔、歌尔等企业将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制造,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一支兼具人文素养与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他们以创新为笔,在文明的长卷上挥毫泼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创新生态的滋养。当前,国家正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同机制,强化“双一流”高校与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政策层面,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等举措,正不断激发人才活力。一个“阳光雨露”充足、“土壤根基”深厚、“物种多样”的创新“生态雨林”正在形成,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创新之路,正从“跟跑”迈向“领跑”。在6G、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中国不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更开始输出技术范式与解决方案。这背后,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在创新中主体地位的强化,更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系统布局。当文化自信与科技自立自强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便拥有了更为坚实的根基。
面向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奔涌。唯有继续以创新为笔,持续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才能在文化传承与科技跃迁的宏大叙事中,写下更加辉煌的答卷。让每一位有志于文化复兴与科技报国的人才,都能在这片热土上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我们的文明之光,必将照亮更加辽阔的未来。(谢丹)
来源:中国青年网
(责任编辑:何欣)